历史回顾
(发布于:2018-05-18 ) 1952年建校时,由于各级领导待定,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各处、系、科的领导工作,由临时召集人负责。学院设行政组。行政组下设秘书工作组、文书工作组,行使院长办公室的职责。秘书工作组、文书工作组临时召集人分别是罗夫和袁重伦(代)。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结束后,10月,正式设院长办公室,由郭海环兼任副主任。
1953——1960年,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中所设的秘书、干事、缮写、打字、收发、电话等岗位已具有秘书科、收发室、电话室的雏形。
1961——1966年,校长办公室(1961年至1964年在成都大学时期,校长办公室曾改称校务委员会办公室)之下开始设收发室、电话室,1968年8月学校革委会成立,校革委会下设的办公室代行校办的职责。
1973年,学校撤销时成立的成都大学留守组,其部分工作为履行校办的职责。
1978年4月复校后,根据学院人员安排原则:“工作性质一直未变动的,现在到原工作性质的单位工作;工作性质有变动的,教师回教学岗位,干部原则上留在原工作性质的单位工作。”院办的工作人员陆续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1979年,院长办公室下设电话室、收发室,并承担学校外事接待工作。
1986年,随着学校对外交往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办开始设外事办公室(未进入学校机构正式编制)。1987年,王裕国在担任校办主任的同时,兼任校长助理。1989年,电话室从校办划入总务处,综合档案室由党办调整到校办。
1995年,校长办公室下设的外事办公室划出,成立外事处。随着学校“211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在校办附设“211工程”办公室。
1997年,校长办公室为进一步强化内部科室的职能,规范了秘书科、行政接待科、综合档案室、收发室的工作,将文印室划归秘书科管理,光华会堂划归行政接待科管理。2001年“211工程”办公室划入发展规划处。2003年,综合档案室升格为档案馆。2004年,光华会堂划入校产设备处管理。2008年,档案馆从校长办公室划出,成为单独机构。2009年,设立信息管理办公室。学校设立驻京办事处,挂靠在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