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行走在田野的西财经济学教授-西南财经大学 bat365入口_365bet世界杯欢迎您_万博365下载

<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bat365入口_365bet世界杯欢迎您_万博365下载

        时间:2019-11-12    作者:         阅读:

        从当初的一名铁路职工、到考上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四川财经学院,再到留校成为一名大学的经济学教师,至今34年如一日,李萍教授一直初心未改,信念不变,将其身心和精力都用在了她认准的值得付出一生的事业,那就是——教书育人!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作为高考恢复后的首届财大学生,之前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赋予了李老师强烈的社会关怀。直面社会现实、服务社会既是她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也是其学术追求和旨趣所在,矢志于做“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的学术研究。“不做书斋中的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老先生的这句名言成为李萍教授奉行不渝的治学理念。她常对学生说: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其重要性不是体现在经济体量上,而是体现在其基础性,农业强、农村稳、农民富,中国经济就坚不可摧;反之,如果“三农”这个基础被削弱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可能就要出大问题。正是这种对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关怀精神又转化为政治自觉、学术自觉和方法自觉,立足经济学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李老师坚持带领学生开展“田野调研”,持续关注研究“三农”问题、乡村振兴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多年来,李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秉持信念、理论、方法上共同遵循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范式,奔走在乡间田野、“用脚作学问”,调研足迹遍及省内的广元、巴中、遂宁、广安、南充、成都周边区县,以及江苏、云南、贵州等省外地区的千山万水,重点研究城乡发展、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村减贫、乡村振兴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每到一地,或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和基层干部面对面访谈,或入户问卷访谈调研,力图在掌握较为真实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对农民、农民工及其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切实的社会关怀。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成长经历、尤以90年代初赴美访问学者的经验体验,赋予了李萍教授特殊的家国情怀。执教30多年来,随着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她专注于研究收入分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公有制、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求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中国创新。李老师常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要扎根中国的现实土壤,瞄准中国自己的真问题,要为中国服务、为中国立言,讲好中国故事。”她告诉学生,经济学和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不同,既要“下得去”,又要“上得来”。“下得去”要求我们深入到田野乡村小道,到农户家中,调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真问题,正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上得来”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提得起来,能对改革与发展中农业农村农民的新变化、新问题做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刻地经济学解释,特别是要提得出针对性、关键性举措。调研常常是应贫困山区、农村基层单位现实难题的咨询邀请而行,在与农业农村有关主管单位、农村乡镇村组基层同志、农户走访座谈中,李萍教授善于运用适宜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解释现实问题,特别注重中央、省市的相关政策与基层实施的衔接,敏锐地发现其中的新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得到当地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认同的有针对性、拿来可用的新的建议。相应地完成的一些理论成果曾作为《光明日报》内部文稿上报中央各部委领导批阅、以及为省市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并被采纳,对有关重要政策的完善作出了西财经济学人的贡献。致力于研究中国自己的真问题,既是李萍教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奉献国家的方式和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也影响和感染了她的学生,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系好了学术研究和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至深至远的。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田野调查、深入实践的能力是创新经济学硕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李萍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而来——确定细致的调查提纲——围绕主题设计问卷——探索与农户适合的“沟通交流”方式——整理笔记和处理数据材料——经验性感受纳入理性研究框架,旨在教导学生习得怎么做人处事、如何沟通交流、怎样提炼和研究的方法及提高综合能力,给学生们一个学术研究的方向感。李萍老师带的学生不少是来自农村,她常说,喜欢农村的孩子,努力、质朴。在指导学生上,李老师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不在乎周末年假,指导、修改学生的科研和毕业论文成为生活常态;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阔胸怀,将为后辈学子解惑引路置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之上,将学生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视为自己的幸福和成就所在,和学生之间形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教学相长关系,也因此慢慢带出了一个扎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三农”问题的研究团队。有一个初步统计,自2003年李萍老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以《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研究——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基点》为题研究起,其后有数十名研究生围绕城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补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中职业农民的培育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已经产生14篇博士毕业论文、11篇硕士毕业论文及数十项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专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三十余年教学生涯,亲灸弟子不知凡几,令李老师深感欣慰的是,他们大多在各自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岁月可堪回首,40多年读书、工作、生活的光阴,都是在西南财经大学这个精神家园中度过。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和师者胸怀,铸就了李萍教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和经济学者特有的学术品格与师德修养:深耕理论研究、培育经济学子、服务社会实践,一生执着于此,从无懈怠,从无旁顾!